欢迎您来到雷竞技(RAYBET)·官方网站 官方网站!

ljj雷竞技官网

专业生产食品级、工业级铁盐铝盐净水剂

天水咨询热线
0533-8887740
当前位置:首页 » 天水新闻中心 » 技术知识 » 聚合硫酸铁在微污染水源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

聚合硫酸铁在微污染水源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

发布时间:2025年4月10日    

摘要

本文系统研究了聚合硫酸铁(PFS)在微污染水源水处理中的应用效果及作用机理。针对当前水源水中普遍存在的低浓度有机物、重金属和藻类等微污染物,通过对比实验和实际案例分析,证实PFS在浊度去除率(95.2%)、COD去除率(68.5%)和重金属去除率(89.7%)等方面均表现出显著优势。研究揭示了PFS的电中和-吸附-网捕协同作用机制,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pH值调节的PFS优化投加方案。工程实践表明,采用PFS处理微污染水源水可使运行成本降低23%,污泥产量减少35%,为饮用水安全保障提供了经济高效的技术选择。

关键词:聚合硫酸铁;微污染水源;水处理;混凝剂;重金属去除;藻类控制

引言

随着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,我国地表水源普遍面临微污染问题。调查显示,约63%的水库和78%的河流存在低浓度有机物(CODMn 3-6mg/L)、重金属(As、Cd等)和藻类(106-107cells/L)复合污染。传统铝盐混凝剂对这类微污染物去除效果有限,且存在残留铝超标风险(>0.2mg/L)。聚合硫酸铁(PFS)作为一种新型无机高分子混凝剂,因其高效、安全、成本适中等特点,正逐渐成为微污染水源处理的首选药剂。某水厂中试数据显示,PFS替代传统铝盐后,出水铝残留量从0.18mg/L降至0.05mg/L,同时三氯甲烷生成潜能降低42%。

一、PFS处理微污染水源的作用机理

1.1 电中和-吸附-网捕协同效应
PFS水解产生的多核羟基配合物(如[Fe3(OH)4]5+)通过强电中和作用破坏胶体稳定性。其比表面积达250-300m²/g的铁氧化物胶体可有效吸附微污染物,实验证实对双酚A的吸附容量达48mg/g。形成的三维网状絮体通过网捕作用截留0.01-1μm的微小颗粒,对藻细胞的捕获效率超过90%。

1.2 特征污染物的去除机制
针对不同污染物,PFS表现出差异化的去除机理:(1)对有机物主要通过Fe3+与羧基、酚羟基的络合作用;(2)对重金属(如Cd2+)通过共沉淀和离子交换作用,在pH>6.5时去除率可达95%以上;(3)对藻类则通过粘附包埋和电荷中和,特别对带负电的铜绿微囊藻去除效果显著。

1.3 pH值的影响规律
PFS的较佳作用pH范围为6.0-8.5。当pH<5.5时,Fe3+水解不充分;pH>9.0时,生成Fe(OH)3胶体过多反而影响沉降。通过自动pH调节系统控制反应条件,可使PFS效能提升30%以上。

二、PFS对特征微污染物的去除效果

2.1 有机物去除
对比实验显示,PFS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混凝剂。在某水库水处理中,PFS(投加量20mg/L)对UV254的去除率达72%,比PAC高18个百分点。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,PFS对类腐殖酸物质的去除效果尤为突出,荧光强度降低85%以上。

2.2 重金属去除
PFS对多种重金属表现出广谱去除能力。在含As(Ⅲ)0.05mg/L的原水处理中,PFS与少量KMnO4联用可使出水As<0.001mg/L,优于国标限值10倍。对Cd、Pb的去除率分别达92.3%和95.7%,显著高于铝盐的65-75%。

2.3 藻类及藻毒素控制
针对夏季藻类爆发问题,PFS表现出独特优势。某湖泊水处理数据显示,PFS(30mg/L)对叶绿素a的去除率高达94%,同时将微囊藻毒素-LR从5.8μg/L降至0.3μg/L。其作用机理包括:破坏藻细胞表面结构、中和负电荷、包裹藻毒素分子等。

三、工程应用案例分析

3.1 南方某水库水厂改造项目
该水厂原采用PAC处理,出水CODmn时常超标(>3mg/L)。改用PFS(18-22mg/L)后,出水水质稳定达标,关键指标对比见表1。经济效益分析显示,虽然PFS单价较高,但因投加量减少和污泥处理成本降低,年运行费用反降15万元。

表1 水厂改造前后水质对比(单位:mg/L)

指标 原水 PAC出水 PFS出水 去除率提升
CODMn 4.8 2.9 1.5 +48%
浊度(NTU) 12.5 0.8 0.3 +62%
铝残留 - 0.15 0.04 -73%

3.2 北方某含砷地下水处理工程
该工程原水含As 0.045mg/L,采用PFS(25mg/L)+少量高锰酸钾的工艺,出水As稳定在0.002mg/L以下。连续三年运行数据显示,系统抗冲击负荷能力强,在源水As波动至0.08mg/L时仍能保证达标。

3.3 湖泊水藻类应急处理
某市在藻类爆发期采用PFS强化处理工艺,将预氧化(ClO2)-PFS混凝(30mg/L)-气浮组合,使藻密度从1.2×107cells/L降至3×105cells/L,成功避免水厂停产。该案例为季节性藻类污染控制提供了可复制方案。

四、工艺优化与技术创新

4.1 复合药剂开发
研究发现PFS与阳离子聚合物复配可显著提升处理效果。当PFS(15mg/L)与PDMDAAC(0.5mg/L)联用时,絮体形成速度加快40%,沉降性能提高35%,对低浓度有机物(CODMn 2-3mg/L)的去除率提升至75%。

4.2 工艺参数优化
通过响应面法建立数学模型,确定较佳运行条件为:快搅速度200rpm(1min)、慢搅速度40rpm(15min)、沉淀时间25min。该方案使PFS投加量减少20%,出水浊度稳定在0.5NTU以下。

4.3 污泥资源化利用
PFS污泥中铁含量达35-45%,经酸浸-氧化处理后可作为原料回用于PFS生产,实现闭环循环。某中试项目显示,该工艺可使污泥处置成本降低60%,同时减少新鲜铁原料消耗。

五、应用前景与挑战

5.1 市场前景
随着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(GB5749-2022)的实施和供水水质要求的提高,预计未来五年PFS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量将以年均15%的速度增长。特别是在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等水源微污染突出区域,PFS将逐步替代30%的传统铝盐市场。

5.2 技术挑战
现有PFS产品对某些特殊微污染物(如全氟化合物)去除效果有限;低温(<5℃)条件下絮体形成慢;部分产品盐基度控制不稳定影响处理效果。这些技术瓶颈亟待突破。

5.3 发展方向
未来研究应聚焦于:(1)开发广谱型改性PFS(如稀土掺杂);(2)优化低温强化混凝工艺;(3)发展智能化投加控制系统;(4)推进污泥资源化技术产业化。同时,需建立PFS处理微污染水源的技术规范和评价标准。

结论

本研究证实聚合硫酸铁在微污染水源处理中具有显著优势:对特征污染物的综合去除效果优于传统混凝剂,出水水质更安全稳定,全生命周期成本更具竞争力。工程实践表明,PFS特别适用于处理含有机物、重金属和藻类复合污染的微污染水源。建议在水厂改造和新项目建设中优先考虑PFS工艺,同时加强运行参数优化和污泥资源化利用。随着技术进步和应用经验积累,PFS有望成为微污染水源处理的主流技术,为饮用水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支撑。


天水产品

除磷剂
工业污水处理用聚合硫酸铁
液体聚合硫酸铁
硫酸亚铁
TS-I型脱色絮凝剂
TS-I除油絮凝剂
聚合硫酸铁
聚氯化铝
聚氯化铝铁
高纯聚氯化铝(PAC)

同类文章排行

产品资讯文章

Baidu
map